行贿罪如何处罚 行贿罪

时间:

行贿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

行贿罪,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按照罪刑法定原则是没有这一罪名的。当然,现行的名称应该是“行贿罪”。行贿罪的最高处罚是终身剥夺自由,这是比较严重的时候才这样处理,一般是涉及到国家利益重大受损了,而且行贿人已经通过此行为,获取到不法的利益了。那么最低的处罚就是关押在看所守,剥夺6个月以下的人身自由。

必须指出的是,行贿罪必须是涉及到钱权交易。如果仅仅是色情的诱惑之类的非钱财的交易,那就不属于行贿罪。那么行贿罪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主动给的,还有一种是自己不愿意给但是受到官员的勒索,不得已给的。前者的情况是,不管有没有最终获取利益,都要以此罪进行处罚。后者的情况是,只要没有取得这些不法收益,就属于没有任何罪。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法收益”,如果是被勒索的,并且最后获取的是正当的利益,那就更是没有犯罪可言了。相反,行为人应该是受害者,所以对于这类型的国家工作人员依然要以受贿罪判处。那么如果一开始就是为了获取正当利益而行贿的,行贿者也是无罪。例如为了自己女儿可以上当地最好的高中,虽然女儿的分数线已经达到要求了,但是怕出意外而行贿市长。最后女儿如愿考上了,那就是属于无罪的情形。

以上,就是对行贿罪的解答。

行贿罪量刑标准

法律常识:

行贿罪的量刑标准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条规定,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条

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对侦破重大案件起关键作用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什么是行贿罪 如何对行贿罪处罚

虽说行贿罪与受贿罪属于对向犯,但并不能说一方构成了行贿罪的同时另一方就必然会构成受贿罪,这两个罪名之间其实并不存在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无论是受贿行为还是行贿行为,都是需要先作出专业的认定之后,才能确定是否构成犯罪。那要是行为人构成行贿罪的话,此时要如何对要如何对行贿罪处罚呢?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一、什么是行贿罪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一)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和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犯罪对象是公务人员个人。

(二)客观方面。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给予财物的方式可以是主动给予,即在国家工作人员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而主动给予财物;也可以是被动的给予,即在国家工作人员的要求、索取财物的情况下,被动的交付财物。但是如果是被国家工作人员勒索而被迫交出财物,没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则不构成行贿罪

(三)犯罪主体。本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行为人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四)主观方面。本罪在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贿人对于自己行贿行为的目的、性质都十分清楚,但为了谋取私利而仍然为之的故意行为。

二、要如何对行贿罪处罚

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的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www.fa55.net],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第三百九十条规定,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九十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依务的人员。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必须要先作出相应的认定,此时需要收集有关证据,而不能轻信口供。而具体对犯罪分子作出处罚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实际的犯罪情节,这样才能做到罪刑相适应,最终的判刑也才是公平、合理的。

18 5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