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公司放高利贷违法吗 高利贷公司

时间:

1、放高利贷是一种民间借货合同关系,其行为如果不具有诈骗、胁迫、强加、非法占有等因素时,还不能追究其违法责任。2、只是超过了法定利率时不受法律保护,超过法定利率部分借款人主张返还超过利息时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法55小编整理了“高利贷公司”的内容为你答疑解惑。

高利贷公司合法吗

法律常识:

我国规定了法定最高的利息限额,即百分之二十四的利息。超过这个界限,借款人就很难凭借常规手段偿还债款。因此所谓的”高利贷“公司只要是按照法律程序注册的,并且其规定的利率在我国法定的利率内,即使其利息略高于其他借款机构,只要在百分之二十四之内,都是合法有效的,此时人民法院应该予以支持。

法律依据

《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55次会议通过)

第二十六条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开公司放高利贷违法吗

开公司放高利贷不违法,如果单纯借高利贷给他人是不违反的,但是超过法律规定的同期贷款利息的四倍的,不受到法律的保护,高利贷双方如果约定的贷款年利率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超过部分的约定是无效的,如果打官司,借款人可以向出借人要求返还超过年利率部分的利息。

一、开公司放高利贷违法吗

单纯的放高利贷的行为不违法。

只是如果利息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四倍,超过的部分,法院不会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的民间借贷就是高利贷。

二、高利贷纠纷怎么解决

1、认定为高利贷的部分,债务人对属于高利贷的部分可以不还,债权人因此提起的还款请求也不受法律保护,但是本金和合理的利息是要偿还的。

2、由于高利贷引起的诉讼,时效是两年,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算,如果没有写明还款日期,适用最长诉讼时效20年。

3、因为赌博等犯罪行为产生的高利贷属于恶债,可以拒绝偿还。如果债务是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夫妻双方要承担还款责任。即使夫妻离婚,债权人仍然可以向任何一方追讨。约定不承担债务的一方偿还债务后可以向另一方追讨。

4、刑法中虽然没有关于放高利贷的罪名,但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刑事纠纷,如故意伤害等出借人要按相应的罪名承担刑事责任。

三、高利贷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高利贷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

1、借贷利率超过法律规定的“同期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包括利率本数)”的,就构成高利贷。

2、计算复利是一种高利贷常见表现形式,不过并非所有计算复利的都属于高利贷,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分为两种:

(1)当其利率小于或等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时,不属于高利贷;

(2)当其利率大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时,超出部分法律不予支持。

3、在借款时将利息扣除的,出借人等于减少了借款人实际得到的借款,变相地提高了利率,所以在借款时将利息先行扣除的,应当按实际出借款数计息。

4、以他人资金转手高利出借。民间个人借贷中,出借人的资金必须是属于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货币资金,禁止吸收他人资金转手放款。

如果出借人已经收取了部分高利贷利息,在法院认定利率超过法定标准后,先收取的高利息可抵充未偿付的合法部分的本息。

高利贷的公司员工会坐牢吗

法律常识:

高利贷的公司员工可能会坐牢。放高利贷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高利贷的收入是会被没收的,因为超过法律规定利率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高利贷公司可以构成的罪行有诈骗罪、敲诈勒索罪、非法经营罪等;高利贷公司的员工可能会坐牢,具体要看其在公司是否任重要职务。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

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

(四)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16 51138